聆听演讲
公司参会同学与李兴钢院士合影
在圆桌论坛中与前辈大师面对面交流
两位同学提交论坛交流的建筑设计作业
公司贾荟倩同学讲解建筑作品
论坛活动掠影
3月22日-3月24日,3044am永利集团选派2名建筑学专业优秀员工贾荟倩、程万景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郑州大学等四十余所建筑院校的优秀建筑生代表七十余人共同参加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成长”分论坛系列活动。
论坛两天的主题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兴钢院士的《观·想·做——一种设计与研究并行交互的建筑师工作方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一民的《城市大型复杂工程挑战与思考》等27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让参会同学大开眼界。
在《建筑创作的±30: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在圆桌论坛中,公司员工和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七十余位员工一起,与李兴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经理张利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彤教授等二十余位1990年参加第五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第一批员工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了《可持续建筑设计》、《AI 技术与建筑的融合》、《文化建筑的新表达》等9个话题,同学们分别从历史文化、社区营造、多元技术和国际视野等展开讨论、与大师交流,展现了“建筑创作的±30”主题下“30后”们的独特见解,也充分接受到前辈们的悉心指导。
在“建筑创作的±30——全国员工作业交流展”中。来自35个学校的70份优秀作业被精心展示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评图大厅,公司两位员工代表的课程作业《启智斋-永利集团图书馆设计》、《心灵泛歌-现时代之下的建筑系馆设计》在论坛上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建筑知名高校优秀员工的作业共同进行了展览,并获得与会嘉宾和众多院校师生的好评。
本次论坛活动中虽然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仍让贾荟倩同学难以忘怀,她表示:此次论坛深刻交流学习到的AI与建筑的结合发展、城市更新的新天地以及各位建筑学前辈对建筑学的认知分享,让我们认识到新时代下建筑广阔的发展天地,学习到研究建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向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同高校的导师请教学习,同优秀高校的员工交流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学子打开空间距离的壁垒,在建筑的世界里畅谈遨游,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此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此次交流为我的建筑人生指明了方向,是我难以磨灭的人生经历。
大师专家的亲身讲授让程万景同学醍醐灌顶,他兴奋的说:李兴钢院士详细解释了设计与研究的范式--做研究性的设计、做设计性的研究,通过从古建筑的空间体验到冬奥会的雪地游龙的详细讲述使我茅塞顿开。对于古建筑的学习,我一直疑惑于如何去转译古建的空间,李兴钢院士给出了答案:建筑构思以场所、人与自然、结构、空间叙事、诗情市景作为基本逻辑创新现实理想空间的营造范式。魏春雨教授提出了回归建筑本源,用单纯的理念的去建设计建筑。张鹏举大师扎根于内蒙古,在经济有限的条件下坚持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布满所在地区,其作品与本人都表露出来了谦逊,内敛,安静。整场嘉宾论坛,都让我感受到前辈大师身上对建筑学的热爱、执着与坚持,我无比庆幸学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坚持热爱,面对未来也充满了勇气。何其有幸能参加此次建筑论坛,让我看到了深圳城市的繁华与包容,这里是设计师大显身手的蓬勃之地;何其有幸听到了大师们做精彩报告,深圳之行使我终身受益。
本次员工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历史传承的延续。1990年,深圳大学在第五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上首次成立了员工组委会,并成功邀请了全国11所学校的优秀建筑员工来到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进行评图交流和参观考察,提升建筑视野,也结成深厚的友谊。30多年来,当年的员工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城市中发展,成为了建筑大师、资深教育者和实践者,继续影响着青年一代。本次论坛主办方特邀曾经的学子与建筑新生共赴一场跨越30年的分论坛,开展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以主题“±30”为旨,既概括了建筑行业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反思,亦激励对未来三十年的畅想,借助“30+30”时空跨度的思辨,前辈与后生相互交流碰撞,共绘往昔成长之路,展瞩未来之途,重整前辈与新锐30年建筑创作轨迹的内涵与风采,在建筑前辈与新生代之间完成了创作精神的接力传承。(撰稿:李帅帅 终审:余勇)